这些年间,以大数据统计、演算,并提出针对性方案是国际大趋势。除了应用于商业和网络,医疗研究也同样需要大量数据分析疾病,用于研发全新的治疗方案。
作为本世纪其中一个最致命的疾病,癌症正是如今医学界致力攻克的课题之一。
然而,人类基因复杂,即使同一种类癌症也可能因其致病突变基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案,因此一个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基数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和亚洲癌症研究与教育联盟(ACARE)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鼓励并促进更多中、港、台合作研究项目,有望推展亚洲癌症研究。
▶ 亚洲人的独特体质
根据统计,全球癌症病例正逐年迅速增加,其中新增病例有一半来自亚洲,包括当中占最大比例的中国。基于先天基因结构与后天生活习惯不同,东西方人种体质有着明显差异,各种癌症的发病比例也因此不同,例如肺癌、胃癌和鼻咽癌等较常见于亚洲。
亚洲癌症研究与教育联盟创始人兼主席、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宽耀以肺腺癌为例子解释:
「EGFR基因突变在亚洲人中占了一半,而在欧洲人则仅有百分之十几。」可见,针对病人需求不同,欧洲研究未必可以完全切合亚洲人的需要,甚至未能研究出对亚洲人有效的医疗方案。实际上,癌症研究并不限于致病机理,从检测、不同致病基因造成癌症的症状,到药后反应和副作用,每一个范畴都需要大量数据和案例来总结出规律。
▶ 研发更适合亚洲人的疗法
通过整合亚洲人数据,不仅可以改善如今的用药方案,更可了解更多未知范畴,包括基因突变与发病率的关系、新药对亚洲常见癌症的针对性等。
现时,医生常用的伴随式诊断法(companion diagnostics)就是受益于基因研究而发展出来。医生会利用试剂分析患者体内特定的生物标记,预测某类药物对病人的效用,从而决定用药方案,例如香港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型肺腺癌便经常采用此诊断法。
医生可通过检测EGFR、ALK、ROS1、BRAF等生物标记,了解病人的基因变异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施以标靶治疗。
▶ 亚洲癌症基因库,共同进步的平台
这次签订合作意向书仅初步订立两大机构间的合作,目前正研究数据分享的可能性。鉴于基因数据非常敏感,属国家不容外泄的信息,亚洲癌症研究及教育联盟认为这次合作能打开对话平台,让两地进行协商,从而为未来共享信息奠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小田教授亦认为中、港两地合作对双方都甚有益处:「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能提供大量数据,而香港则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无论是效率和精准度都较内地优胜,因此合则两利。」
此外,会议上,不少其他亚裔医生参与席间。张宽耀医生认为成立中、港基因库只是第一步,将来希望扩展至亚洲各地。他指出如今中、港在医疗技术上较部分亚洲国家先进,通过这个新建合作平台联系各地合作,将有助提升亚洲整体医疗水平。
▶ 成立基因库,还看政府支持
如果说人的生理信息都写在基因里,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基因是我们其中一个最珍贵的私隐。对于国家而言,民众的基因资料更是机密。使用基因作研究,无论中、港,都受严格管制,内地政府更有专责的人类遗传图谱办公室防止资料泄漏。
因此,成立与使用基因库依然需要各地政府的信任与支持。这次合作意向书的签订,旨在结合两大机构各自的肿瘤科专科医生网络,为推进亚洲癌症基因研究工作踏出重要一步。
作者:张宽耀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