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医者父母心」,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当然能够单纯用数字总结患者的病况,但在一堆堆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病人。尤其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由得知患上癌症一刻,到接受治疗、面对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以至康复后走出癌症的阴霾,每一段路都荆棘满途。
因此,肿瘤科医生除了提供治疗之外,更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照顾病人的身心,鼓励他们凭坚毅的意志打赢这场硬仗。不过,拥有一颗「父母心」的,又何止医者?行医多载,遇过几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癌症病人,他们春风化雨的故事教了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一课。
过往任职于公立医院时,曾诊治一位50多岁大学教授,他确诊肠癌时不幸已是第四期。幸而,现今医药推陈出新,末期大肠癌患者仍有完全康复的机会。因此,这位教授乘着暑假接受手术,先把肠癌病灶切除,再以化疗加标靶药把肝转移肿瘤缩小。为了不影响学生课业,他特意把课堂紧密的排在星期一至星期四,并于周末入院注射化疗药。化疗疗程的效果甚佳,本来值得高兴,但该化疗药加上标靶药的副作用却让他脸上暗疮满布,影响仪容。
教授本来无打算告诉学生自己患癌,但在学生主动关心他的皮肤时,亦不愿说谎作坏榜样,唯有如实告知。当学生得知教授患癌时,全都呆若木鸡。大概教授自己亦未曾想过,除了接踵而来的慰问卡和花束加持,学生更受他的积极态度感染,变得努力主动,准时交功课,成绩亦突飞猛进。面对晚期癌症,这位教授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他在化疗期间仍然没有放弃薪火相传。终于,4个月化疗加标靶疗程后,他的肝转移肿瘤大为缩小,并已透过手术切除。现在他正接受为期6个月的巩固化疗,期间仍然坚持上课。师生间的正能量互相感染,这段经历定是他们生命中的深刻一课。
拒绝休假,坚持放学后电疗
由于次世代基因定序和液体活检技术发展,基因测试已较起初普及。就技术层面而言,液体检测仍待发展出更敏感的检测方法,更具针对性地测试出体液内特定基因的浓度,以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比率。此外,单纯的基因检测进步并不足够,医学界仍着力研发针对不同基因变异癌症的药物,让我们不至于知道病因,却仍束手无策。
数年前,我亦遇过一名不幸患上早期乳癌的小学女教师。在切除肿瘤后,她需要接受荷尔蒙治疗和电疗稳定病情。犹记得第一次见面,她便主动询问,能否在晚上6点后才接受电疗。当时心生好奇便反问原因为何,倾谈之下才得知原来她在全日制小学任教,3点半放学后还要开会5点,为了不影响教育工作,才有此请求。虽然我再三向她解释,纵然电疗所引致身体疲惫的副作用多数较化疗轻微,不过仍需预留时间休息。
经过几番规劝,这位女教师仍然坚持每天早起授课,下课开会后再来接受放疗。她解释,由于自己要带领小学二、三年级,而这个年龄的小孩特别需要班主任照顾,担心自己长时间休假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老实说,一个无病无痛的人,每天上班下班已经非常劳累,何况每天接受放疗的癌症病人呢?可幸的是,上天不愿人间失去一名良师,她经过治疗后已完全康复。
相信这位身教重于言教的老师,将来定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栋梁,将这堂生命中的重要一课延续下去。